#大学,我来了#今天看了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催化化学研究员张坤的博文《如何做优秀的科研?》,如下:“
有的学生很努力、很勤奋、也很聪明,读了很多文献,也做了很多实验,有海量的实验数据,也会基本的分析,甚至在某一个方面做得极好!但是科研就是没有太多的进展?不会读文献,不会分析数据,不善于沟通交流,不会写文章,是现在学生的共同问题,这是科研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对于新入门的学生,到底该如何操控科研?聪明地做事情非常的重要。当然,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开悟,任何人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我的个人一点点理解,科研是不是真正做到位?就是有没有真正读懂读透一篇有价值的文献(其实很难这一步,跟你的鉴赏力有很大的关系,如何筛选最有价值的文献,这也是最有名的师傅入门开始会让你读一两篇经典文献的原因)?有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关注和理解自己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有没有保持永远开放的心境乐于沟通、交流和分享?
如果你做到了,做任何的事情,请保持这种姿态,一直坚持下去,希望总会在!”
笔者认为不会读文献,不会写文章,真的是现代研究生的通病。
现在的研究生,真想主动做科研的兴趣和愿望,并没有以前的研究生那么强烈,这跟如今的媒体天天宣传科研工作就要“甘坐十年冷板櫈”的报道很有关系。研究生对这类新闻报道看多了,不免就会形成一个刻板印象,认为做科研就可以慢一点,就要做点别人没做过的东西,于是养成了读文献慢、写文章慢的习惯,什么都慢慢来,反正读研的三年时间能够发表一篇论文(国内多数高校现在还是规定最少发表一篇论文才能达到硕士毕业的要求),达到毕业要求就可以了,至于会不会拖了导师课题进展的后腿,和自己也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就按照自己个人的节奏来做科研。
当然,作为一个研究生,也并不是发表越多的灌水论文,就是水平越高的表现。
研究生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读懂别人如何做研究的,这个完全可以从文献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计算机编程,理论推导,问题分析,这些过程只有自己动手去重复了,才能把这一套方法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说自己学到了做研究的本事,而不是仅仅盯着那些短平快、容易发论文的课题,跟风灌水之后一无所获。但是,仅仅读文献是不够的,还要动手去做,即便不能短时间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但是也要尽量整理成导师希望的形式,比如处理数据之后画成图片,这样导师才能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如何接下去开展课题。
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这一代的研究生大多数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善于利用导师的资源为自己的课题服务,这样不免增加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沟通的不顺畅。有的研究生甚至害怕被导师多安排科研任务,故意拖延,即使真的做出成果来,也不愿意第一时间告知组里的其他同学和导师。他们只想满足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能够毕业,至于对学校、导师、实验室发展是不是有帮助,则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这种极端“精致利己主义”的做法看起来让研究生得到了好处,实际是让研究生减少了锻炼自身能力的好机会,得不偿失。
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够引起关注和重视。